特约评论员 陈白
近日,三家具身智能公司千寻智能、逐际动力、众擎机器人接连发布融资消息,值得注意的是,背后的领投方均为京东。但其实不止是京东,本轮“外卖大战”的主要参与玩家,在一边竞速即时零售的同时,也都没有停下对于AI和具身智能的投入步伐。
同时,阿里通义千问也在最近几天宣布更新旗舰版Qwen3模型,近一段时间以来,阿里旗下的夸克、钉钉等业务线在AI应用领域也是进展不断。上个月,美团发布了首款AI编程智能体,美团核心本地生活业务CEO王莆中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美团在AI上投入巨大。此外,按照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中不完全统计,百度、阿里、字节、华为、腾讯等AI基座模型头部大厂,已经悉数开放并大力推介基座模型的具身智能。
看起来,送外卖和投入人工智能产业似乎“风马牛不相及”。前者追求的是分钟级的履约效率和海量订单的规模效应;后者探索的是机器理解物理世界并自主行动的终极边界。但如果穿透表层业务的浪花,回到战略层面来观察潮水的流向,就会清晰发现更底层的逻辑——中国互联网大厂正在进行的,是一场基于AI技术革命的商业生态重构。
今天的互联网大厂们,之所以会做出这些看似割裂的选择,实际上的逻辑却是相通的:通过外卖向下扎根、通过AI向上拓展边界,打破传统“研发—生产—销售”的线性模式,实现了技术与商业的深度咬合与螺旋上升。
在这场重构中,以外卖业务为代表的商业变革,解决的是生活场景触达的问题,能不能链接更多的生活场景,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产生更多的用户行为数据。这几年来,数据要素的价值自上而下都在不断被强调,甚至数据已经被视为新时代的石油。那么对于互联网大厂们来说,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数据从哪里来。而人工智能技术和具身智能的演进,则基于这些数据和需求基础之上进行研发和设计,进而在云端构筑起新的技术壁垒并反哺线下,从而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生长闭环。
本轮人工智能技术的大爆发,源自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涌现。但从今天来看,这种涌现将不止于“智能涌现”,同样也应当包括“商业涌现”。不夸张地说,这事实上是一场以数据为基石、以AI为引擎、以场景为闭环的商业生态再造。以外卖、零售这样的贴近用户的高频服务业务为前端触点和数据源泉,支撑后端高投入、长周期的AI与机器人技术研发,再将前沿技术成果快速反馈应用于前端业务场景,实现降本增效与体验升级,同时为技术迭代提供新的反馈和数据。
其实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这种商业涌现的路径就已初具端倪。阿里云的AI能力源自双十一的交易洪峰倒逼,哪怕是DeepSeek之所以能够做出AI的突破,也是源于量化投资的需求。这是商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共振。
当然,这也对企业管理和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具备同时驾驭“短周期运营”与“长周期研发”的双重能力,当然,这一点正是拥有庞大用户基数、擅长复杂业务生态和雄厚资本实力的互联网巨头们的独特优势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互联网公司所试图打造的商业生态,在未来经济增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。
如果我们把视角拉至硅谷,会发现选择是相似的。7月20日消息,特斯拉的首家“超级充电餐厅(Supercharger Diner)”正式开启试营业。其中最大的看点就是特斯拉“擎天柱”人形机器人上岗当服务员售卖爆米花,此外,汽车影院内停放着多辆Cybercab无人驾驶出租车。
从中美的科技领军公司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动作来看,其对于这一轮AI技术落地的趋势预判无疑是同频的——唯有基于足够巨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的前沿技术,才能被称为真正改变人类世界的技术革命。
责任编辑:刘德宾